近日來,急性呼吸道疾病“百日咳”在我國各地頻頻登上熱搜,原本處于低發(fā)病率的百日咳出現了反彈升高的現象。據國家疾控中心的數據顯示,與去年同期患病人數1421例相比,今年1-2月全國報道百日咳病例數是去年同期的近23倍,共計32380例,其中還出現13例死亡。
咳...咳...咳...百日咳來勢洶洶。我們應當如何應對?
正確認識百日咳
百日咳是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》規(guī)定的一種乙類傳染病,是由百日咳鮑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。百日咳患者和無癥狀的攜帶者可以將百日咳鮑特菌通過呼吸、咳嗽或打噴嚏等方式傳染給未感染的人群。
感染后一開始表現為感冒癥狀,緊接著會出現陣發(fā)性、痙攣性咳嗽,嚴重者可發(fā)生百日咳腦病、多發(fā)性骨折,甚至引起死亡。
我國流行病學調查顯,百日咳的發(fā)病人群以嬰幼兒為主,但由于接種疫苗后產生的免疫力衰減和百日咳鮑特菌變異,發(fā)病年齡高峰從嬰幼兒轉移至青少年及成年人。成人百日咳癥狀不典型或隱匿,疾病得不到關注,感染者得不到及時治療,青少年及成年人從而成為嬰兒百日咳的主要傳染源。百日咳對12個月以下的嬰幼兒危害尤為嚴重,他們喉頭較小,咳嗽時容易造成氣道阻塞,導致呼吸困難甚至窒息。因此,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來預防和應對百日咳。
百日咳——預防大于治療
接種百日咳疫苗可以有效預防百日咳。嬰兒應在出生后三月開始接種百日咳疫苗,并按照規(guī)定劑量和時間進行接種。成年人也需要接種疫苗以提高免疫力,尤其是家庭中有嬰幼兒的人群。
同時,注意個人衛(wèi)生是預防百日咳的關鍵。經常洗手、避免與患者密切接觸、保持清潔的環(huán)境等,都可以減少感染的風險。如果你咳嗽或感到不適,應盡快戴口罩,以減少傳播給他人的可能性。此外,切勿共用餐具、毛巾等個人物品,以免傳播病菌。
對于嬰幼兒和已經感染的人群,應積極治療,遵醫(yī)囑服用抗生素和對癥止咳化痰治療,同時注意休息、保持充足的營養(yǎng)和水分攝入。
除此之外,中醫(yī)應對“百日咳”具有其獨特優(yōu)勢,可運用針刺、艾灸、藥物(包括內服藥物、外敷藥物)、按摩、小兒推拿等中醫(yī)藥適宜技術,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。
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
黃帝內經曰:“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,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”。這句話指的是正氣充足,病邪一般難以產生疾患,即使生病,病程也較短,容易恢復,而正氣不足,則更容易被感染病邪而生病。
因此,我們秉承父母先天之精所生,依賴后天脾胃運化水谷精微以充養(yǎng)形體,要想人體正氣充足,便要養(yǎng)成良好的生活習慣,規(guī)律地、有節(jié)制地進食,避免熬夜,適當運動。嬰幼兒則尤其要通過接種疫苗、按時喂養(yǎng)、小兒推拿、避免接觸有害病原等方式來保護自身正氣,減少生病。
外感時邪,內有伏痰,內外相合,咳嗽經久不愈。百日咳屬中醫(yī)“疫病”范疇。中醫(yī)認為肺臟嬌嫩,外感時疫,肺氣上逆則咳嗽。若未及時處理,外邪入里,或平素體虛,內有痰濕,則咳嗽更容易反復發(fā)作,久咳不愈,甚至變生其他病癥。因此,在應對百日咳時,可以試試以下這些中醫(yī)攻略。
內服中藥治療:
主要分為初咳期、痙咳期、恢復期三期論治(請在中醫(yī)辨證指導下開具中藥湯藥口服)。
1.初咳期:
可選用甘桔湯、麻杏石甘湯。
2.痙咳期:
可選用寧嗽湯、千金葦莖湯。
3.恢復期:
推薦沙參麥冬湯。
日常食療調補:
咳嗽伴怕冷、喜熱飲、大便稀溏等寒性咳嗽可在飲食中加入偏溫性的食材,如生姜、蔥白;痰多者,可加陳皮。感咽干者,可加蜂蜜、冰糖、梨皮。
咳嗽伴咽痛、喜冷飲、便秘等熱性咳嗽,可選擇偏涼性的食材,如菊花、牛蒡子;痰多者,加川貝、浙貝、瓜蔞。咽干者,可加沙參、麥冬。
久咳不愈,伴納差、乏力氣短、汗多者,多屬氣虛咳嗽,宜選擇健脾補氣之物,如黃芪、黨參、山藥等。
干咳不止,伴咽干口燥,手足心熱,則多屬于陰虛咳嗽,可選擇百合、麥冬、皮梨、沙參、玉竹等養(yǎng)陰潤肺之物進行食療。
在醫(yī)師指導下選擇風池、魚際、肺腧、脾腧、足三里等穴位埋線、按摩、針刺、艾灸等方法也可以加快人體正氣恢復,達到治病的目的。
注:如果出現發(fā)熱伴有劇烈咳嗽,應及時就診,盡快查明病因,規(guī)范治療,切忌自行盲目用藥。